close


個人覺得這是一部成長小說,只是是屬於回憶錄式的型態。對於成長小說的偏好,一直都是我鍾愛的小說類型,這本書敘述平淡,故事情節卻瞠目結舌,,內讓我心疼,實是好書一本,值得推薦。

 

故事敘述的口吻特別,言詞不累贅,仍能表達出喃喃自語及難過的回憶。內容是描述主人翁伊娃在56歲生日那天收到孫女送的日記本後,開始寫下她小時候到長大成人的故事。她在7歲的時候決定殺死母親,17歲實現這願望(我本天真認為這僅是隱喻手法而已)。在7歲到17歲的成長過程中,母親對她的言語暴力或冷淡或嘲諷,雖然讓她本能地決定適者生存,必須殺死媽媽,只能她活下來,但是字裡行間伊娃仍然渴望母親的愛及擁抱,期待母親終有一天發現她的吶喊她的傷痛。

 

看完這本讓我聯想到杜修蘭的「逆女」,講媽媽與女兒之間的複雜情感,子女到死依舊渴求認同與愛,但媽媽用自己以為的方式表示愛,但對子女而言卻還是傷害,最後女兒得病即將不久人世,還是沒得到想要的救贖。在「巴斯特的耳朵中,伊娃15歲時嘗試與媽媽表達她的感受,但媽媽沒有理會時伊娃大喊說:我是你的孩子!是我,不是別人!為什麼你不能喜歡我原來的樣子?媽媽掙脫伊娃的手說道:我母親也不喜歡我,我學會如何喜歡並照顧自己,你也應該這樣。我認為這段已經是伊娃母親表達出最大的愛意了,她不會愛人,只好以自己曾有過看似成功的經驗,來教導伊娃也應該這麼做,但她卻忘記每個人都是不同性格,無法用同一套模式來養成。最後很遺憾媽媽也沒時間發現這點。

 

同時也讓我想到另一本母女的自傳式小說-虹影的「飢餓的女兒」,比起上面兩本,或許因為是作者真實的經驗,也或許是虹影與媽媽最後有機會或空間了解彼此的愛,互相和解、原諒、體諒,甚至不捨了。這本書的結果是這幾年出的續集「好兒女花」,一樣感人,讓我很想再回味「飢餓的女兒」這本書。

 

作者:瑪莉亞.恩尼斯坦(Maria Ernestam)

譯者:李佳純

出版社:三采

出版日期:20090923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trouble67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